斗破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墨染民国 > 190-200
    第191章 英文版大卖

    几人聊完, 天已经亮了,外面的劳工开始做早饭。

    洪永祥跟其他的志愿者面面相觑,都有些无奈。

    他们一晚上没睡, 今天白天,怕是会很难受。

    但他们并不后悔看《梦游莫斯科》这本书。

    此时此刻, 他们觉得有一颗种子在自己的心里生根,静待着哪一天发芽。

    出门, 用冷水洗了一把脸,洪永祥开始做自己今天的工作, 其他人也一样。

    这个时候, 彼得来了。

    他一看到洪永祥, 就道:“亲爱的洪,你送我的那本书, 我拿给我的长官看了, 我有预感,这本书会引起轩然大波!”

    洪永祥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那本书, 他并没有送给彼得!

    至于引起轩然大波, 那是必然的。

    军队里的士兵会很喜欢这本书, 但军官和那些在这场战争里获得了利益,发了战争财的人,肯定会厌恶这本书。

    洪永祥觉得,彼得是知道这一点的, 他从彼得脸上, 清楚地看到了幸灾乐祸。

    彼得这时又道:“我真希望这场该死的战争能早点结束!”

    洪永祥也希望这场战争, 可以早点结束。

    在现如今的欧洲,很多人都不想打仗。

    这日,一套套的《一个士兵》被送往书店。

    一个书店老板看到这本书的名字, 就忍不住抱怨:“写士兵的书?我讨厌跟打仗有关的事情!”

    他只想安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但现在,他的两个儿子去了前线,他和他的妻子,日子也过得紧巴巴。

    如今整个国家一派萧条,就连买书的人,都少了很多。

    这几个月里,最好卖的一本书,是那本来自东方,女主名字叫“玫瑰”的书。

    这本书的第一批已经全部卖完,近来,出版商又印刷了一批,刚刚到货。

    一同送来的,还有云景的新书《一个士兵》。

    云景的前一本小说卖得很好,因此在得知这个作者写了新书以后,他想也不想,就决定进货。

    当然,到底是新书,他不会进太多。

    而现在,一个瘸着一条腿的工人,给他送来了书。

    店老板瞧见对方嘟哝了几句。

    搬书这样辛苦的工作,竟然让一个瘸腿的人去干,实在太不应该。

    他骂骂咧咧地去帮忙,同时跟对方聊了几句。

    从对方嘴里得知对方的腿是在战场上瘸的之后,店老板心情复杂。

    有那么一刻,他希望自己的某个儿子也能瘸一条腿,然后回来接手自己的书店。

    战场真的太危险了。

    他怕自己的儿子,会不小心死在战场上。

    一套套的新书被搬到店内,瘸腿的工人离开了这里。

    书店老板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突然有点想看这本新书。

    也不知道那些士兵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想到这里,书店老板摇了摇头。

    他真是疯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他写的士兵,肯定是中国的士兵。

    他看这本书,又哪里能了解欧洲士兵的生活?

    虽然这么想,但他还是打开了这本书。

    这时他才发现,这本书写的,竟然是他们国家的士兵!

    开篇写的,是一场已经发生过的,非常激烈的战争,他记得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刚去战场,他在报纸上看消息的时候,担心极了!

    如今看这本书,他的一颗心依旧像是被人紧紧握住一般难受。

    他的两个儿子都从那场战斗里活了下来,希望他们以后,能一直好好的。

    店老板一边看一边哭,看着看着,又开始骂人。

    几个来店里买书的人看到他这副模样,都有点被吓到了。

    店老板这才回过神,然后就对他们道:“你们要买书?我推荐你们买《一个士兵》这本书,写得非常好!”

    来买书的人一阵沉默。

    他们是来买课本的!

    不过店老板情绪波动那么大,似乎就是因为这本书……这几人里的一个对这本书很好奇,花钱买了一本。

    另一家书店里,几个女工结伴进去,想要购买《真假千金》。

    她们喜欢这本书里的爱情,也喜欢看她们以前不了解的东方人的生活。

    刚走到书店门口,她们就看到店老板在写招牌,大意是《真假千金》的作者云景写了一本新书,刚刚被送到店里。

    几个女工里,那个很久之前就买到《真假千金》,还把这本书看了不止一遍的年轻姑娘,当即决定买下《一个士兵》这本书。

    看这本书的名字,这书写的,应该是一个士兵的故事,里面是不是有甜甜的爱情?

    年轻姑娘的眼里满是期待,另一个已婚的女工却道:“写士兵的书?很多年轻女孩憧憬那些军官,但我知道,他们其实很讨人厌。”

    这个女工的丈夫是一个士兵,不久前还因为受伤,回家住了几个月。

    这个女工也就从自己的丈夫嘴里,知道了很多军队的事情。

    大部分军官都很讨人厌,那些士兵也不是多么高尚的人。

    至少她的丈夫,就不讨人喜欢,回来养伤的时候,这个男人甚至打了她!

    她对此耿耿于怀,要知道她丈夫以前,是不会打她的,她觉得自己丈夫是在军队里学坏了。

    “丽娜,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她写的事情,肯定跟你的丈夫不一样。”买书的年轻女工开口。

    确实如此,丽娜不再说话。

    买了书,几人相伴回工厂宿舍。

    她们都是因为战争,逃到这座城市生活的。

    如今城市里的房租疯涨,她们的家人只能租一间小小的房子住,她们不想回去挤着睡,干脆住在工厂宿舍。

    年轻女工翻开《一个士兵》这本书看了几眼,立刻就发现了不对:“丽娜,这本书写的竟然不是中国,而是我们欧洲!”

    丽娜闻言有些惊讶,当即凑过去看。才看了一点点,她就不满地开口:“这本书我不喜欢,血淋淋的战争有什么好看的?”

    年轻女工却是想看的,她想知道,尤斯塔斯有没有救下自己的哥哥。

    很快,她就看到尤斯塔斯杀死一个敌人,然后从敌人身上找到一封信。

    看到信件内容,年轻女工的眼睛立刻就红了,落下泪来。

    这间宿舍里住了八个人,其他人见状,纷纷出言询问。

    年轻女工道:“我没事,是这本书……它让我想哭。”

    众人闻言有些无奈,同时不再围着她,而这个年轻女工,却继续看下去。

    她其实不想看打打杀杀的战争。

    战争真的讨人厌,她的母亲,就死在战争里。

    但这本书是不一样的,这书写的不是战争,而是人,还有人跟人之间的感情。

    尤斯塔斯身边的那些人,一个个都被写活了,这些士兵之间的感情,也让人动容。

    而且,尤斯塔斯本人,也是讨厌战争的。

    不过这个年轻女工看的时间并不长。

    很快就到了熄灯时间,该睡觉了。

    这个女工放下书睡觉,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又急急忙忙去工作。

    一直到晚上,她才继续看这本书,看着看着,她突然道:“丽娜,我想我知道你丈夫突然改变的原因了!”

    “什么?”丽娜不解。

    年轻女工指着书上的一段话对丽娜开口:“丽娜,你快来看,你的丈夫,是不是用了吗啡当止痛药?”

    丽娜凑到年轻女工身边看了看,当即道:“是的,就是这样,我的上帝……”

    没想到咖啡竟然这么可怕!

    丽娜原本不打算买书,但在看到这个片段的第二天,她咬咬牙买了一套书。

    等看完书,她还将之包裹起来,寄给自己的丈夫。

    她以前会给自己的丈夫寄吃的,但她的丈夫常常收不到。

    这次她干脆只寄书。

    《一个士兵》这本书,开始在欧洲热卖。

    这片土地上,有无数人被战争影响了生活,一本写战争的书,他们都愿意看一看。

    看了之后,他们大部分人,都很喜欢。

    这本书描写了战争,也描写了真挚的感情,尤斯塔斯本身,更是一个小太阳一样的人,可以给人带来力量。

    而这本书在欧洲风靡的时候,洪永祥等人正翻译《梦游莫斯科》。

    他们英语水平一般,因而翻译得并不好,只求意思对。

    将整本书分开,每个人翻译两万字,最后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他们竟然将这本书给翻译好了,还把翻译稿誊抄了一遍。

    就是语句不是很通顺,很多句子,还是按照他们中国人的习惯去写的,洋人不一定能看懂。

    但没关系,翻译了就行!

    洪永祥拿着誊抄好的稿件慢慢校对,然后发现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如果有别人帮他校对就好了。

    他心里一动,然后让一个劳工,将这本书的翻译稿的初稿扔进一个据说曾经因为宣传《共产主义宣言》,而被抓起来的人院子里。

    当然,那人现在已经被放出来。

    听说那人很有学识,应该能将这部小说校对梳理好,说不定还能将之宣传出去。

    洪永祥期待这本书在欧洲传播开。

    到时,欧洲说不定会乱起来。

    欧洲这些国家,都侵略过中国,洪永祥表面上对洋人很恭敬,但心里,其实是不喜欢洋人,不喜欢这些国家的。

    若不是现在,中国的劳工也加入到战斗中,他肯定不会盼着战争结束。

    他会希望这些国家继续打下去,最好打得这些国家都消失了才好,真要这样,说不定他们国家能捡个便宜,强大起来。

    第192章 开学

    如今在欧洲, 有好几个政党的理念,跟《梦游莫斯科》这本书里描写的一样。

    动静闹得最大的,自然是俄国的布尔什维克, 他们反对战争,要求土地国有化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等等。

    此外, 德国的斯巴达克团,也有差不多的主张, 但在英法两国,就只有一些小团体了。

    洪永祥送书的对象, 就是英国某个小团体里的活跃分子。

    这人名叫保罗, 他所在的小团体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希望能建立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剥削和压迫, 人人平等的社会。

    之前, 他们还组织了游行和演讲。

    然后保罗就因为非法组织社会活动被抓了,不久前刚被放出来。

    重获自由以后, 保罗就开始筹备前往俄国的事情, 他想学习俄国的先进经验。

    这天, 他一大早起来,突然发现自家院子里多了一叠纸,或者说是一本书。

    保罗打开这本书,就看到上面遍布七歪八扭的字, 读着还很不通顺。

    不过他并没有把书扔掉, 因为他一眼, 就在上面看到了“莫斯科”三个字。

    他正打算前往莫斯科,肯定要看看这本书。

    而且这本书突然出现在他的院子里,大概率是跟他志同道合的人给他送来的。

    保罗翻开书看起来。

    桑景云上辈子去过莫斯科, 所以故事开篇,将莫斯科写得很真实,保罗一看就喜欢上了。

    这本书,有助于他了解莫斯科!

    保罗原本只想看一看莫斯科的风土人情,但他看着看着,意识到不对。

    这本书的开篇,竟然是莫斯科爆发了一场革命,然后,社会主义出现了!

    接着,作者就开始描写一个无产阶级执政的国家是怎么样的。

    这本书很难读懂,好像作者不会英语一样。

    可即便如此,保罗还是为书里的内容惊叹。

    这书里描写的世界,正是他梦想中的世界!

    这本书到底是哪里来的?

    等等,这本书写的是还未发生的事情,莫非这是一本预言书?

    是上帝指引他,发现了这么一本书?

    保罗花了两天时间,把这本书反复阅读,读完后,他就开始撰写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想。

    他闭关一星期,写了一些之后,就去找自己认识的人,开始给他们讲述俄国的未来。

    他的那些朋友听得如痴如醉,在他的怂恿下,还打算和他一起去俄国。

    而这个时候,《一个士兵》这本书,终于被那些士兵看到。

    士兵们可太喜欢这本书了!

    这本书能让他们完全代入,他们觉得自己好像变成了尤斯塔斯,然后走向胜利。

    还有一些吗啡成瘾的人,将其中相关片段看了又看,试图戒掉吗啡。

    他们能不能成功另说,吗啡的危害,如今已经传播开。

    真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候,他们依然会用,但在情况略有好转之后,他们会停止用药。

    医生也不敢继续给他们用药。

    同时,士兵们开始期盼战争结束,他们还对战争胜利,充满信心。

    在这本书里,他们就取得了胜利!

    “也不知道这个作者是谁,他会是我们中的一员吗?”

    “不是说这本书是一个中国作者写的吗?”

    “谁知道呢?他可能是怕被某些官员找麻烦,所以假装自己是中国作者。”

    “也是,不管怎么样,我喜欢这本书。”

    “你们见过中国劳工吗?书里写到了他们,我对他们很感兴趣。”

    ……

    士兵们喜欢这本书,但在军队里,也有人想要禁止这本书。

    他们没有成功。

    主要是,这本书虽然有些反战,虽然写了某些军官的不法行为,但在整体上,是爱国的。

    尤斯塔斯非常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人民,他愿意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而战斗。

    而且等最后战争结束,是他们这一方获得了胜利。

    他们没有理由禁止这本书。

    “其实这本书写得很好,民众都很喜欢。”

    “这书一直都在谴责发动战争的人,里面还写到了被侵略的百姓的艰难,它并没有反对我们。”

    “军队也确实需要管一管,里面有太多蛀虫了。”

    ……

    军方一些高层无意中了解到这本书,看过之后,就觉得对自己没有威胁。

    尤斯塔斯直到战争结束,也只是一个小军官。

    他一直处在军队底层,所以书里描写的苛待士兵的军官,官职并不高。

    有人就道:“我们可以清理掉一些底层军官,他们中的一些人,确实不像样。”

    其他人纷纷赞同。

    清理几个底层官员,能让他们有个好名声,能让普通士兵更加忠心,这对他们,是有好处的。

    这些人很快就将这本书放在一边。

    现如今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肯定不是一本小说,而是别的。

    上层军官的想法,底层士兵并不清楚。

    他们只知道,现在他们有一本很好看的小说可以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是军队里最不喜欢看书的士兵也听过《一个士兵》这本书的内容。

    而这个时候,时间进入公历11月。

    11月1日是万圣节,不过英法两国的租界,并没有什么节日氛围。

    这里虽然住着一些西方人,但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

    中国人不过万圣节,这一天也就显得普普通通。

    不,这天也是不普通的。

    今天是《穿成包身工》这本书完结的日子。

    不仅如此,今天还是复兴女子学校正式开学的日子。

    这所学校很早就开始招生,但之前一直在删选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一直到此刻,才招够两百个学生,正式开学。

    桑景云受邀参加开学仪式。

    一大早起来,桑景云穿上自己昨天准备好的衣服,给自己化了一个简单的妆容。

    今天,牡丹会带着拍摄设备前往复兴女子学院,将开学的景象拍下来。

    这段视频肯定会流传到后世,她还是需要注意一下形象的。

    桑景云今日给自己选的衣服,同样是定做的,她上身穿着毛衣,下身穿着黑色长裤,外面搭着一件羊绒大衣。

    这是这个时代很少见的打扮,但桑景云觉得自己这么穿很好看。

    第193章 又一本书完结

    在以前的欧洲, 有女性在公众场合不能穿裤子的规定,一直到最近,男性都上了战场, 女性需要工作养家,情况才有所好转。

    至少很多女工的工作服都是裤子。

    中国的情况倒是不太一样。

    相比于裙子, 裤子更省布料,也更保暖, 中国的广大老百姓,一直穿裤子。

    那些有钱人家穿裙子的女性, 到了冬天, 也会在裙子里穿上裤子。

    所以租界, 并没有女性不能穿裤子的规定。

    桑景云记得她上辈子看民国时期的照片,林徽因在工作时, 就会穿裤子, 夏天的时候,她穿短袖上衣和黑色长裤, 看起来英姿飒爽。

    复兴女子学校的女学生, 将来会成为基层医生, 在桑景云穿越前,这样的医生叫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最先在上海出现,当时上海某公社办了医学速成培训班,学员学成后可以在公社当卫生员。

    他们不仅为农民治病, 农忙时还会下地干活。

    因为江南地区种水稻, 所有人都赤脚下水田, 这些卫生员也一样,大家就称他们为赤脚医生。

    基层医生肯定不能穿裙子,穿裙子活动起来太不方便。

    所以这所学校发的校服, 直接就是裤子。

    校服都是裤子,桑景云当然也要穿裤子。

    不只桑景云,今天陆盈和乔平安,也会穿裤子。

    桑景云打扮好下楼,就看到了陆盈。

    如今天已经有些冷了,陆盈穿了桑蚕丝的棉袄和棉裤,至于外面,上身是这时女子常穿的袄子,下面则是一条黑色长裤。

    她这么一穿,整个人瞧着,竟是有些干练。

    桑景云还注意到,陆盈穿了一双看不出她是小脚的鞋子。

    这鞋特地做大了一些,又塞进去棉花,穿上后,陆盈的脚瞧着就跟寻常女子的脚没区别。

    陆盈不想要小脚,可惜已经被折断变形的骨头,不做手术没办法恢复原样,做了手术都不见得能恢复。

    “娘,你今天真好看!”桑景云笑道。

    陆盈下意识想要谦虚几句,又克制住了,最终什么都没有说。

    她大女儿几次三番告诉她,让她不要谦虚,要自信。

    其实仔细想想,她也是喜欢别人这么夸她的。

    桑学文端出一碗碗面条:“你们有活动,我就没做汤汤水水的,今天吃面条。”

    若是喝粥,等下肯定会想要上厕所,还是吃面条更好。

    吃的是雪菜肉丝面,桑景云和陆盈的碗里,还有一人一个煎鸡蛋。

    吃过面条,谭家的车来了,桑景云和陆盈就坐上车,前往复兴女子学校。

    乔平安是校长,这几日事情多,就干脆住在了学校那边。

    她没在车上,谭峥泓倒是在,他坐在副驾驶位置上,转过头努力找桑景云说话。

    “桑小姐,《穿成包身工》这本书,你怎么就不继续写了?我觉得后面还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现在它就这么完结了,我着实有些舍不得。”

    这本书是桑景云到今天为止,所有写的书里最长的一本,连载时间更是长达半年。

    这也就让读者对这部小说的感情非常深。

    桑景云笑道:“曹可欣已经功成名就,爱情美满,后面的内容,就不需要继续写了。”

    曹可欣跟医生修成正果,她的工厂也越开越大,她还认识了很多有权有势的人,已经在民国站稳脚跟。

    她还发展工业,并且让这个时代的人,认识到了工业的重要性。

    接下来就没有什么能写的了。

    写她争霸天下不现实,容易被这时候的掌权者盯上。

    要是写现实,写战争把这一切全都毁了,那还不如不写。

    “也是。”谭峥泓点头认同。

    桑景云又道:“对了,你家的房子,盖得怎么样了?”

    谭峥泓前几日跟她说,因为乔平安一心扑在学校上,有时还会在学校留宿,谭大盛考虑过后,决定在复兴女子学校旁边建一栋房子,以后就住在那里。

    谭大盛对复兴女子学校的伙食和住宿条件很不满,在附近建了房子之后,乔平安可以回家吃饭睡觉,会舒服很多。

    谭峥泓道:“已经打完地基,开始砌墙,我爹一开始还想用石头来盖,我告诉他,若是真的这么盖,那我们至少要过两年才能搬进去,他也就放弃了这打算。”

    桑景云闻言笑了笑。

    这时租界很多房子都盖得非常奢华,要盖上一两年才盖完,谭大盛显然等不起。

    谭峥泓又道:“这房子我让人用最快的速度去盖,等年底,应该就能搬进去。”

    桑景云点了点头。

    不用昂贵材料的话,这房子的盖法,就跟后世农村用红砖盖房子差不多,盖的速度非常快。

    这年头的装修也比较简单,衣柜什么的都是成品直接搬进去,花的时间更少。

    车子很快就开到学校门口。

    远远地,桑景云就看到四个黑皮肤短头发,大概十二三岁的女孩子,穿着蓝色色校服,笔直地站在校门口。

    看到他们,这四个女生一起开口:“欢迎来到复兴女子学校!”

    紧跟着,又有学生过来,给他们做登记。

    桑景云上个月来过学校,陆盈更是每天都来学校,这些女学生都认识她们,表情也就有些激动。

    不需要桑景云和陆盈说什么,她们就主动帮两人登记好姓名,然后才去问谭峥泓的名字,跟谭峥泓说话的时候,目光也一直放在桑景云身上。

    谭峥泓突然觉得自己很没有存在感。

    他们来得很早,其他宾客都还没有来。

    不过他们稍稍休息了一会儿,那些宾客就陆续到来。

    郑老板一看到桑景云,就笑着上前打招呼。

    馥郁堂的生意,在这段时间越来越好,郑老板对桑景云,也就越发感激。

    今天,他问起《穿成包身工》这本书的出版事宜。

    桑景云道:“这本书与之前一样,由南城书局出版,它一共分了六册,前面四册书都已经印刷好,后面两册正在印刷中。”

    郑老板恭喜了桑景云,又提出馥郁堂愿意拿出一批护肤品,送给买书的人。

    桑景云听说郑老板这么说,立刻想起很多促销手段。

    诸如出精装版的书,然后送口红。

    又比如馥郁堂可以出一个礼盒,跟《穿成包身工》这本书联动。

    这么想着,桑景云跟郑老板讨论起来。

    郑老板听完敬佩万分:“不愧是能写出商业鬼才曹老板的作者,桑小姐,你想法真多!”

    若是他找到那位给《穿成包身工》这本书画封面的画师,让对方画一些曹可欣的人像图,然后将之印刷在包装上,做成一个礼盒……

    上海那些有钱人家的小姐,一定会争着抢着买礼盒!

    郑老板和桑景云聊起生意经,两人越聊越投缘,而这个时候,乔平安邀请的那些医生,陆续。

    这些医生,桑景云大多不认识,但也有认识的,比如冯胡林冯院长。

    一段时间没见,冯院长发际线后移许多。这段时间,他应该很是操劳。

    桑景云想了想,跟对方聊起《全球瘟疫》。

    “桑小姐也喜欢这本书?”冯院长有些惊讶。

    桑景云道:“冯院长,我之前写《一个士兵》这本书时,看了很多英文资料和英文小说,对传染病有了一定了解。一直以来,生病去世的人非常多,而这些生病去世的人,有许多都是因为传染病去世的,我觉得我们应该防备国外的人利用细菌或者病毒来伤害我们。”

    人类在这个时期,人均寿命很短。

    后世人均寿命越来越长,抗生素功不可没。

    冯院长深以为然,当即跟桑景云聊起《全球瘟疫》这本书。

    他说了很多自己的看法,但眼里却也有着挥之不去的烦闷。

    桑景云看他这样子,就知道他应该是研究不顺利。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在她上辈子,国外科学家发现青霉素之后,也花了好些年才将青霉素提纯。

    现在国内什么机器都没有,想将之提纯,更加困难。

    两人聊过对《全球瘟疫》的看法,又开始聊《基层医生手册》。

    聊天过程中,宾客渐渐来齐。

    而这个时候,《穿成包身工》这本书的结局,已经被上海大部分读者看到。

    看到“全文完”三个字,他们都有些依依不舍。

    “这书这么快就完结了?”

    “我还想继续看下去。”

    “云景先生真厉害,她书里写的曹可欣的赚钱手段,很多人试验过,竟然真的可行。”

    “云景先生在书里写的,某些曹可欣开的工厂,原先在国内是没有的,但最近陆陆续续,都开出来了!”

    “这几个月,上海的工厂真的多了很多,还有一些商人抢着跟洋人购买机器。”

    “我对工厂兴趣不大,我只喜欢曹可欣的性格,她的表现不似寻常女子。”

    “我对曹可欣生活的未来更感兴趣,是那个未来世界,培养了曹可欣。”

    “虽然这本书已经完结,但《新小说报》说从明日开始,会刊登几篇描写曹可欣生活的未来世界的番外,真想快点看到!”

    ……

    第194章 《曹可欣减肥记》

    复兴女子学校的开学仪式很简陋, 就连后世普通学校的运动会也比不上。

    但参加的人都很认真,坐在下面的学生,更是没有一个走神, 全都眼睛亮晶晶地注视着坐在新搭建的高台上的人。

    面对这些学生,桑景云心中涌现出莫名的感动。

    眼前的景象, 让她觉得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是正确的。

    乔平安等人都一一讲话, 桑景云也说了几句。

    整个开学仪式,持续了大概一个小时, 一个小时后, 学生们回教室自习, 而乔平安带着来客参观学校。

    学校并不大,而且没有什么景观和绿化, 其实没什么好看的, 但所有人都看得很仔细,那些医生, 更是提了一些意见。

    比如应该在学校里布置一个中药房出来, 最好再准备一些普通药材, 给这些学生种植。

    一个老中医还建议乔平安在空地上种些枇杷树,枇杷可以吃,枇杷叶可以止咳。

    乔平安将他们的意见一一记下。

    整个参观过程,也就持续了半小时的样子。

    参观完, 一行人就去了学校食堂吃饭。

    学生们也已经在吃饭, 今天是开学的日子, 因而每个学生都分到了一个咸鸭蛋。

    桑景云进去的时候,就见这些女生拿着咸鸭蛋,满脸笑容。

    “以前我家吃咸鸭蛋, 我娘只挖一筷子给我,剩下的都是我弟弟的。”

    “我家倒是还好,我家养了几只鸭子,都是我去摸螺蛳喂它们的,它们下的蛋我爹会做成咸鸭蛋卖,但一个月下来,我也能吃上一两个。”

    “我家也养了鸭子,我总是挖蚯蚓捉蚱蜢给它们吃,现在我出来读书,也不知道它们还能不能吃饱。”

    ……

    除了咸鸭蛋,今天的菜还有放了肉的酱烧豆腐和鸡毛菜。

    鸭蛋还有小鱼小虾,这些女生以前时不时能吃到,肉就不一样了,她们吃得头也不抬,对未来更是充满希望。

    不来学校读书,她们都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美好的地方。

    还有,等她们学会医术,以后是不是可以天天吃鸭蛋,吃豆腐?

    桑景云他们吃的,比这些学生吃的要好很多,众人一边吃,一边聊天。

    桑景云和学校的女老师坐一桌,这些女老师都很年轻,她们一开始有些拘谨,过了一会儿,却开始向桑景云询问跟《穿成包身工》有关的内容。

    “云景先生,未来真的能像曹可欣生活的世界那样美好吗?”一个女老师问。

    桑景云很肯定:“会的。”

    这些老师闻言,都心生向往,而桑景云,想到了自己写的这本书的番外。

    她给这本书写的番外大约两万字,名叫《曹可欣减肥记》。

    《穿成包身工》这本书的正文里,提到了很多跟现代有关的东西,现代的义务教育、高考、医保、养老保险等等,在书里都提过。

    所以黄培成希望她写一写未来的时候,她有些不知道该写什么好。

    能写的内容,她在正文里都写了,至于那些不能写的东西,她番外也不会写。

    也是那时候,她到复兴女子学校参观了一次。

    参观的时候,桑景云发现学校里的女生都很瘦,细胳膊细腿。

    之后她跟乔平安聊天,还发现在乔平安眼里,身材丰满的女性最好看。

    她突然就想到了后世那些一直在减肥的人。

    就连她,上辈子也常年控制饮食,以免发胖。

    她当即决定,番外写曹可欣以及她身边的人减肥的故事。

    故事从某日,曹可欣和同事一起吃午饭开始。

    曹可欣点了一份常见的黄焖鸡米饭,而她周围人有点面条的,也有点炸鸡和轻食的。

    众人一边吃一边聊天,提到公司一个月后要召开年会,又聊到体重。

    最近有些吃胖了的曹可欣,当即决定减肥,其他同事也一样。

    “这些外卖蔬菜都好少!蔬菜多的外卖又很贵。”

    “奶茶热量太高了,以后一定要戒奶茶。”

    “糖最容易让人发胖,以后我早上喝咖啡不加糖。”

    “你打算喝美式咖啡?牛!”

    ……

    这是后世很寻常的聊天,其中点了炸鸡的那个同事,还将炸鸡的外皮扔了,只吃里面的肉。

    再往后,就是曹可欣为了减肥,开始自制减肥餐。

    鸡胸肉太难吃,鸡腿还凑合,就是一定要去皮吃,牛肉也是适合减肥的食物……

    控制饮食的同时,曹可欣还打算增加运动,就报了一个健身房,让教练指导她进行训练。

    减肥期间,她多多少少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聚餐吃多了,比如开车出去自驾游,忍不住买了一堆零食。

    这两万字,桑景云写得非常顺手,非常快。

    毕竟这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人生。

    写的过程中,她特地写了物价,也写了那些食物会这么便宜的原因。

    没有骨头的鸡胸肉只要几块钱一斤,鸡腿稍微贵一点,而最贵的是鸡翅膀。

    同时,超市的蔬菜也是几块钱一斤。

    减肥最好吃粗粮,而糙米的价格,比精米贵。

    超市各种松软香甜的白面包也很便宜,但曹可欣花贵价,购买难吃的全麦面包。

    并不是曹可欣一个人这么干,她的同事也这样。

    中间自然也会写到手机、电脑,还有各种电器。

    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很无聊的减肥故事,但桑景云觉得,这个时代的人,应该会喜欢。

    桑景云想错了。

    她参加开学典礼的时候,《新小说报》编辑部的编辑正在聊她写的番外,而他们都觉得,这个番外,会让读者难受。

    “这些人吃肉竟然把肥肉扔掉!”

    “他们竟然不吃炸鸡外面脆脆的皮!”

    “他们顿顿吃肉,太奢侈了!”

    “猪排骨竟然比猪肉贵……我看着着实不习惯。”

    ……

    编辑部的编辑,心情都很复杂,难以形容自己的感受。

    当然如果桑景云在这里,就知道他们是破防了。

    《新小说报》的编辑收入不算低,但他们中一个胖的都没有,他们也做不到顿顿吃肉。

    真要顿顿吃肉,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但在《曹可欣减肥记》里,所有人都吃得起肉!

    还有人网购便宜的整箱的鸡胸肉,煮了给狗吃。

    糖也不再是稀罕物,价格便宜到令人发指,大家还不愿意吃。

    哪怕这些编辑生活富裕,看到这些也觉得难以接受。

    等明日,那些读者看到这些内容,一定会被气到。

    黄培成道:“写未来就要这么写!现在我就想去这书里写的未来,过上顿顿吃肉的日子。”

    他家家境不错,每天都会买点猪肉,但曹可欣减肥的时候一顿吃两个去皮鸡腿,这日子让他神往。

    自从有了孩子,他就再没吃过鸡腿。

    还有牛肉,他吃过的次数非常少,曹可欣却网购一堆,冻在冰箱里。

    说起来,这网购和点外卖,也着实神奇!

    书里描写的城市,更是比租界繁华了不知道多少倍。

    这所有的一切,都让人心驰神往。

    其他人闻言也道:“确实……若未来真能这样,那就太好了!”

    “希望我的子孙,可以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书里的人竟然都担心自己会吃胖,着实让人羡慕。”

    ……

    11月1日很快过去,第二天,刊登了《曹可欣减肥记》的报纸,就开始出售。

    报童们拿到报纸,就吆喝起来:“《穿成包身工》后续,云景为你描绘未来,想看的快来买!”

    “曹可欣的未来生活,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给你讲述未来美食,要看的快来看!”

    ……

    茶馆里,说书先生已经开始读《曹可欣减肥记》。

    茶客们听得有些受不了。

    他们能每天来喝茶,手头都是宽裕的。

    但他们不会嫌弃炸鸡,不会觉得炸鸡是垃圾食品。

    他们更不会嫌弃糖果!

    这未来的人疯了吗?精米白面不吃,非要去啃红薯吃粗粮!

    说书先生念的时候,就嫉妒得不行。

    他这人喜欢吃甜的,却也舍不得日日买甜食,能喝一碗红糖水,就已经觉得很幸福。

    曹可欣竟然不吃糖,竟然觉得糖是不好的东西,需要控制!

    这书写的,当然不只是减肥。

    曹可欣的同事会抱怨家里孩子厌学,也会讨论放假去哪里玩。

    孩子竟然不想上学!

    普通人竟然每次放假,都能出去玩!

    这些人家里还有扫地机洗碗机洗衣机等等,这也太省事了!

    “之前看正文,我就觉得未来的日子实在太好,现在更是忍不住嫉妒。”

    “这些人吃得太好了!”

    “我之前看《梦游莫斯科》,觉得里面的人的日子过得好,但跟这书里写的日子比,《梦游莫斯科》这本书里的人过的日子,就有些不能看了。”

    “粮食和肉类的价格这么便宜,他们是如何做到的?用机器来种地?”

    “咖啡是何物?”

    “你连咖啡都不知道?那是外国人喝的茶,价格不便宜。”

    ……

    第195章 宣传

    茶馆有钱有闲的茶客听了《曹可欣减肥记》后心情复杂, 上海的普通民众听了以后,却只有向往。

    毕竟书里的日子,对他们来说太不真实。

    一家出租黄包车的车行里, 账房收了拉黄包车的车夫合伙送的米酒后,就给车夫们念了今日的故事。

    车夫们听得目瞪口呆。

    他们这些拉黄包车的, 都是用命在挣钱,即便已经跑得膝盖疼到极点, 也依旧要去跑,因为若是不跑, 就没有饭吃。

    他们平日里吃得很多, 但一个个的都很瘦, 黝黑的皮肤包裹着紧实的肌肉。

    而他们最爱吃的,就是肥肉。

    书里的人竟然嫌弃自己胖, 还有人为了减肥要去跑步!

    他们若是不缺钱, 是绝对不想跑步的。

    书里那些人的日子,过得真好!

    复兴女子学校的女学生, 听老师读了今天的故事以后, 也震惊万分。

    这些女孩子都出身贫苦, 她们中很多人,觉得将来每天都能吃饱,就已经是顶好的日子。

    可现在,在这本书里, 曹可欣她们竟然不吃肉!

    “我还没吃过炸鸡呢, 只闻过味道。”

    “我连肥肉都没得吃, 家里买了肥肉,要么用来熬猪油,要么给我爹吃。”

    “这书里写的那些外卖, 听着就好吃。”

    “是啊!”

    ……

    类似的讨论,在上海各个地方都有。

    普通读者看过之后,想的都很简单,但也有一些人,会深度解读一下。

    顾书潮一开始以为云景是个学识渊博的新式文人,他在看《双面魔君》的时候,就喜欢仔细研读书里的细节,总觉得云景写小说,是为了向读者宣传自己的思想,宣传某些理念。

    即便后来知道云景是桑景云,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小姑娘,他的这个习惯也保留了下来。

    “这故事写得真不错,我觉得云景描写的未来世界,可以看成是《梦游莫斯科》这本书的后续,”顾书潮对着自己的好友侃侃而谈,“你注意到没有,书里的人和人之间,都是平等的,送外卖的人不会对吃外卖的人点头哈腰,曹可欣也不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而且按照《穿成包身工》正文里的一些内容来看,这个世界有最低工资标准,若只是吃饱喝足,这工资已经足够。书里还写过,因为当建筑工太辛苦,年轻人都不愿去工地……这样的一个世界,应当是我们所有人的奋斗目标!”

    “确实,云景的小说与众不同,她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平等的,这跟东兴有诸多相似之处。”

    “也不知道桑家是怎么养她的。”

    “桑家没落后,是靠她把整个家给撑起来的,她做了别人家顶立门户的男人才做的事情,自然也就与寻常女子大不一样。”

    “我们还是看书……在《梦游莫斯科》里,有写到规模化养殖,这书里的肉类这么便宜,想来就是靠的规模化养殖。”

    “应该也跟用机器种地有关。”

    “我都想去开个养殖场了!”

    ……

    他们讨论的都是这些,对于鸡胸肉价格比鸡翅便宜这样的事情,倒是并不觉得奇怪。

    顾书潮吃鸡,就只喜欢吃鸡翅鸡腿,对又柴又没味道的鸡胸肉不感兴趣。

    以前他儿女没出生时,家里炖了鸡,他跟妻子只吃鸡腿鸡翅,鸡胸都是给下人吃的。

    现在他儿子爱吃肉,愿意吃鸡胸,才没了这情况。

    《曹可欣减肥记》这个番外,从11月2日开始刊登,一共刊登六天。

    第一天的内容,就已经引起读者关注,等后面的剧情出来,更是让民国时期的人大开眼界。

    而这些,桑景云也知道。

    她并不觉得意外。

    她上辈子看过很多民国老照片,其中就有民国时期一些人家里的伙食。

    这个时期,最有钱的那一拨人,生活是非常奢侈的。

    在上海的一些高档酒楼,光是鱼翅的吃法就有十几种,他们吃一碗炒饭,都要用很多珍贵食材去配,就跟《红楼梦》里吃茄子用十几只鸡来配一样。

    但能过这样的生活的人,是极少数。

    桑景云从资料里看到,民国时期的大学教授家里的伙食,都是很清淡的,早上就吃白粥和咸菜,鸡蛋都不能一人一个。

    谭峥泓家里的伙食很好,那是因为谭大盛本质上是大资本家。

    她家里伙食好,是因为她稿费收入非常之高。

    此时绝大多数老百姓,一年吃不上几次肉,扔掉肥肉和鸡皮对他们来说,是绝不可能的。

    就连洪掌柜,都觉得书里的人太浪费。

    洪家有不少田地,还有个铺子,但平日里,也不能敞开了吃肉。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个番外,当然也有人讨论这本书的正文。

    现在这书连载完成,一些之前没看过小说的人,便也开始看起来,他们一口气将书看完,格外喜欢,也就到处找人聊。

    而这个时候,欧洲,一个多月前谭家商队送来的食物已经被劳工们吃得差不多,他们所有人,还都已经将《一个士兵》这本书的内容听全。

    一些学认字学得比较快的劳工,更是已经读过这部小说,然后开始抄写。

    抄书不仅能让他们拥有一本书,还能帮助他们认字。

    这些劳工忙着抄书的时候,洪永祥在为翻译《梦游莫斯科》这事儿,抓耳挠腮。

    他学东西很快,已经能用英语跟人交流,但他这英语,是在日常生活中练出来的,会说不代表会写。

    比如跟人聊天时,说一些单个的单词,别人也能理解他的意思,但他在写作的时候不能这么做。

    他得写出完整的句子才行。

    如果洪永祥翻译的是别的书,可以去找身边英国人讨教,偏偏他翻译的书与众不同。

    洪永祥每次都只敢跟人请教一两句,还必须是很普通的句子。

    他为了这本书焦头烂额,另一边,保罗却因为这本书,每天都精神亢奋。

    这本书写得很乱,里面的一些句子,他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意思。

    但这并没有浇灭他的热情!

    他在研读过这本书之后,组织了几次秘密演讲,还跟身边志同道合的人,说了自己想要前往莫斯科的事情。

    “这本书一定是上帝送给我的!上帝指引着我前往莫斯科!”保罗这么告诉自己的同伴。

    他的几个同伴在看过这本书之后,产生了跟保罗一样的想法。

    只是现在到处在打仗,莫斯科那边的局势更是非常紧张,他们就算想去,一时间也去不了。

    保罗他们考虑过之后,打算先向身边无产阶级宣传他们的思想,顺便给他们讲这本书里的内容。

    但他们向周围的英国人宣传会被举报。

    保罗的一个朋友开口:“我们可以向附近的中国劳工宣传!我不久前看了一本书,叫《一个士兵》,里面写到了中国劳工,我觉得他们很适合作为我们的宣传对象。”

    这些中国劳工被他们国家的领导者千里迢迢送到欧洲,是被压迫的存在,一定愿意听他们的宣传。

    最重要的是,这些中国劳工不受英国政府工作人员的重视,没人会听他们的举报。

    他们胆子很小,也不敢去举报。

    “那些中国劳工,能听懂我们的话吗?”保罗问。

    “一些人能听懂,一些人听不懂,我们打算去俄国,绝大多数的俄国人也是不会英语的,我们跟中国劳工交流,正好可以锻炼一下交流能力。”

    保罗深以为然。

    他们收拾了东西,立刻前往中国劳工居住的地方。

    这会儿是白天,那些劳工都去干活了,只有极少数生病或者受伤的人留了下来,当然,洪永祥他们也在。

    保罗等人直接找到了洪永祥。

    洪永祥看到保罗,有些惊讶。

    中国劳工在这边,是有人看守的,不过那些人看守的主要是大部队,比如这会儿,负责看守的人,就都跟着劳工们去修路的地方了,营地这边没有人。

    英国人对他们的看守,还不怎么严格,一来英国缺人,分不出太多人看守他们,二来么,中国劳工的特征太明显,即便跑了,也跑不远。

    所以洪永祥他们几个志愿者行动非常自由,会跟附近的人打交道。

    洪永祥就是在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保罗,才起了把他们翻译好的《梦游莫斯科》这本书给保罗的心思。

    保罗为什么会来找他,难道保罗知道那本书是他送的了?

    洪永祥正这么想着,就见保罗连比带画,开始跟自己说话。

    这人看着没有恶意……洪永祥虽然满心戒备,但还是跟对方聊起来。

    聊着聊着,洪永祥意识到不对。

    保罗竟然在跟他讲《梦游莫斯科》里的内容,想要说动他去搞革命。

    洪永祥很喜欢马克思主义,在看了《梦游莫斯科》之后,更是产生了结合自己的见闻,写点相关文章的想法。

    但他没有系统学过,在理论方面有所欠缺。

    现在有人跟他讲,他听得很认真,还时不时提出疑问。

    而保罗一行见洪永祥听得认真,还能提出一些建议,也非常满意,越说越激动。

    第196章 十月革命

    保罗等人一开始只跟洪永祥说话, 他们好几个人围着洪永祥一个人。

    后来其他志愿者也过来了,他们就开始一对一,向洪永祥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包括洪永祥在内的几个志愿者, 虽然能用英语跟人简单交流,但英语都不怎么样, 现在有人愿意慢吞吞跟他们说话,他们很高兴。

    又能学理论, 又能学英语,多好!

    也因此, 保罗一行离开的时候, 洪永祥等人依依不舍。

    保罗他们也舍不得走。

    教导洪永祥等人, 给了他们很大的满足感。

    虽然这些中国人英语不行,但全盘接受他们的思想和理论!

    至于交流过程不太顺畅, 就当提前演练将来跟俄国人言语不通的交流了。

    “我喜欢这些中国劳工!”

    “跟他们交流不用担心被举报, 真的很棒!”

    “他们的一些见解,启发了我!”

    ……

    这些人很高兴, 当即决定明天再去找洪永祥等人。

    说起这个, 保罗想到了一件事:“我们要不要准备一些东西送给他们?”

    他们这个社团, 以前面向普通民众进行演讲的时候,会送那些来听演讲的人一些东西。

    保罗的朋友想了想,肯定地回答:“要!”

    这些中国劳工的穿着打扮远不如他们,日子应该过得不怎么样。

    送这些劳工一些东西, 能让这些劳工对他们更加信任, 是有好处的。

    于是, 第二日,保罗等人带了面包、烤兔肉、烤土豆和黄油,来到中国劳工居住的营地。

    “现在牛肉不好买, 所以我就准备了兔肉。”保罗将食物送给洪永祥。

    “多谢!”洪永祥道谢。

    这些食物算不得多么珍贵,但能改善他们的伙食,他非常喜欢。

    送了东西后,保罗继续向洪永祥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不忘向洪永祥描述《梦游莫斯科》这本书里描写的世界。

    聊了几小时,眼瞅着大部队快回来了,他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洪永祥和其他志愿者分吃了一个保罗送的面包。

    面包有点干有点硬,但很扎实,吃了之后肚子很舒服。

    一个志愿者道:“他们又是给我们送吃的,又是教我们说英语,都让我觉得不好意思了。”

    其他人纷纷点头。

    洪永祥这时开口:“我看他们很喜欢《梦游莫斯科》这本书,明日我们把这些日子修改过的翻译稿给他们看看,再请教一下他们?他们一定喜欢,我们也能快些将这本书翻译好。”

    看得出来,保罗等人对这本书非常喜欢。

    “他们会不会去举报我们?”有人问。

    洪永祥道:“如果真的有人举报,我觉得他们被抓的概率比我们被抓的概率更大。”

    他们是中国人,英国这边就算要管,也不会对他们管太严。

    其他人闻言,觉得很有道理。

    他们说到底,就只是看了一部中文小说,而保罗等人不仅组建了社团,还热衷搞活动。

    双方做的事情,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洪永祥当即把自己这段时间修改过的翻译稿准备好,打算第二天给保罗看。

    而另一边,保罗将自己这段时间通过《梦游莫斯科》这本书里,总结出来的一些理论整理好,打算将之送给洪永祥。

    虽然他跟洪永祥只认识了两天,但他很喜欢洪永祥,觉得洪永祥跟他很像。

    更何况,全世界无产阶级,都应该互帮互助。

    他希望洪永祥在学习到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后,将来回到中国,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保罗整理好东西就睡了。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后,他先给自己准备了早餐,然后又准备了很多食物,打算送给洪永祥等人。

    虽然现如今,英国普通民众的日子过得也不好,但他们的生活条件,比之劳工好了很多。

    保罗家里有很多土地,还算有点家底,更是不缺钱不缺吃的。

    若非如此,他也不会想着要去俄国。

    做好准备之后,保罗就来到家门口,等自己的那些朋友。

    他等了没多久,就看到了自己的朋友,笑着跟对方打招呼。

    但刚挥了挥手,保罗就察觉到不对——他这些朋友的表情很奇怪。

    “你们怎么了?”保罗忍不住问。

    保罗的一个朋友脸上有克制不住的兴奋和震惊,他深吸一口气,又看了看周围,难掩兴奋地开口:“保罗,那本书太神奇了!你知道吗?俄国爆发革命了!”

    保罗闻言一愣。

    而保罗的朋友,将俄国那边发生的情况说了说。

    就这两天,俄国爆发了布尔什维克革命。

    “只用了一天你知道吗?听说只用了一天,革命就结束了!俄厉10月24日晚上,他们决定起义,俄厉10月25日上午就已经占领了彼得格勒的战略要地!第二天凌晨,他们就攻占了东宫!”

    保罗的朋友越说越激动,手舞足蹈起来。

    保罗听了之后,同样很激动。

    这着实让人兴奋。

    革命竟然成功了,成功了!

    最重要的是,《梦游莫斯科》这本书写的东西,可能会成为现实!

    虽然这本书写的是莫斯科而不是彼得格勒,但因为这本书的主角一开始不懂俄语,所以革命相关内容,写得非常模糊。

    而且,在彼得格勒爆发革命以后,莫斯科肯定会出现同样的情况,不是吗?

    “这本书,真的是上帝对我们的指引!”

    “保罗,我相信你说的,这本书确实是天书。”

    “我一定要仔细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这本书的了解太少了!”

    ……

    保罗的朋友很激动,保罗也一样。

    他们希望有人可以跟他们分享这份激动,想来想去,决定去找洪永祥他们。

    现在是白天,那些劳工都会出去干活,整个营地就剩下洪永祥等人,他们就算在里面大呼小叫,都不会引起别人的关注。

    几人做了决定后,就前往劳工们生活的营地。

    路上,他们依旧在聊《梦游莫斯科》这本书。

    这本书所用的文字虽然断断续续非常乱,但里面的内容字字珠玑。

    这书写的,还是未来!

    这绝对是一本预言了未来的天书。

    几人越聊,越坚信这一点,而这个时候,他们见到了洪永祥。

    保罗心情特别好,一见到洪永祥,就冲上去给了洪永祥一个大大的拥抱,接着又将自己带来的食物送给洪永祥。

    等做完这一切,保罗就想跟洪永祥说俄国爆发革命的事情,再将天书的详细内容讲给洪永祥听。

    而另一边,洪永祥见保罗这样热情,却有些愧疚。

    保罗对他这么赤诚,他却对保罗有所隐瞒!

    洪永祥对保罗开口:“谢谢!保罗,我有一件事要告诉你。”

    保罗虽然急着跟洪永祥说俄国爆发革命的事情,但还是礼貌地开口:“你说。”

    洪永祥道:“你的院子里,是不是突然出现了一本叫《梦游莫斯科》的书?”

    “你怎么知道?”保罗急切地问。

    眼前的中国人能知道这件事,莫非是上帝给了对方什么指示?

    洪永祥道:“那本书,是我让人给你的,你知道我们英文不好,这书也就翻译得不怎么样,现在我们已经将之重新翻译了一遍,你要看新的翻译稿吗?”

    说着,洪永祥拿出自己最近这段时间重新修改过的翻译内容。

    保罗接过稿件,就看到了眼熟的字迹。

    眼前的翻译稿比他之前收到的要好一些,上面的句子更加通顺。

    但很显然,两份稿件出自一人之手。

    这让保罗有些受不了。

    他的天书,怎么会是眼前这人翻译的?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保罗死死盯着眼前的翻译稿,他的那些朋友也凑过来,围着翻译稿看。

    他们都有种,心里的信仰崩塌的感觉。

    怎么能这样!不该这样!

    这本预言了未来的书,应该是天书才对,怎么会是中国劳工的翻译稿?

    但洪永祥不可能骗他们。

    保罗慢慢翻看面前的书,发现确实比他手上的更详细。

    所以他根本就不是天选之人。

    但这本书确实描写了未来……保罗问洪永祥:“你懂俄语?你翻译的是俄语书?”

    这书是不是俄国那些被他视作偶像的人写的?

    洪永祥道:“不是,这本书是一个中国人写的,这本书的主角就是中国人,他在睡梦中,进入到了一个俄国人的身体里。”

    保罗不敢置信:“真的?”

    “当然是真的,我手上还有原稿。”洪永祥带着保罗来到屋内,然后将自己父亲给自己的,刊登了《梦游莫斯科》的报纸给保罗看。

    保罗不懂中文,但洪永祥比划着跟他说,还是让他确定了一件事——他手上的天书确实是洪永祥翻译的。

    保罗突然抬起头,看向洪永祥:“你知道吗?昨天俄国的彼得格勒爆发了革命。”

    洪永祥闻言呆住。

    保罗又道:“布尔什维克获得了胜利,这书里写的种种,或许会成为现实!”

    洪永祥更加震惊。

    洪永祥震惊的时候,国内也有很多人震惊。

    俄国爆发革命的事情,欧洲人已经知道,中国人自然也知道了。

    不过报纸上暂时还没有刊登,所以知道这件事的,是少数人。

    而这些人里,恰好有人看过《梦游莫斯科》。

    第197章 新书《重生》

    上海的一栋洋房里, 一个留着胡子的中年人感慨:“俄国爆发革命,竟是跟那东兴写的小说里的情况一模一样。”

    他身边一个跟他差不多年纪,戴着眼镜的人开口:“俄国的两方势力不可能一直维持平衡, 只能说东兴赌对了。”

    “也是,不过如此一来, 这本书肯定又会被人翻出来,想要封禁也会很难。”

    “现在已经不是这本书的问题了, 俄国革命成功,这种思想一定会传到国内, 引发震荡。”

    这两人都很有钱, 也有权势, 所以他们不喜欢《梦游莫斯科》这本书里描绘的大同世界。

    这个世界真要像书里写的那样,那他们多年来奋斗出来的财富权势, 不就成了一场空?

    之前《梦游莫斯科》这本书被封禁, 就跟他们有关。

    不过现在这情况,即便封禁这本书, 恐怕也已经不能阻止某些思潮。

    这两人知道这件事的时候, 《申报》这样的大报纸, 也已经知道这件事。

    此时已经是下午,明日的报纸已经排版好,但现在出了这样的大事,《申报》主编立刻做主, 将报纸重新排版, 头版头条刊登此事。

    《上海日报》编辑部。

    高汉林喝了一口茶, 又开始想念东兴先生。

    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东兴先生为什么一直不来投稿?

    东兴先生,是时候该写新书了啊!

    正在他感慨的时候, 外面有个记者跑进来:“主编,出大事了!”

    “出什么大事了?”高汉林问,又担心地看了看报社门口。

    他的报纸上,最近应该没有刊登不能刊登的东西吧?

    记者开口:“主编,我打听到消息,俄国爆发革命了,《申报》已经在修改报纸排版,他们会在明天的报纸上刊登这个消息。”

    《申报》这样的大报纸,总能第一时间知道那些重要新闻,并刊登出来。

    但他们报社到底不是机密单位,所以哪怕报纸还没有开始售卖,很多消息,也已经透露出去。

    这个记者,就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了一些事情。

    高汉林愣了愣,随即道:“你详细说说!”

    那人闻言,当即说起来。

    而高汉林听完,满脸激动:“东兴先生书里写的种种,或许就要实现!当真是可喜可贺!”

    他的声音很响亮,周围人都听到了。

    这些人很好奇,纷纷开口询问,然后就从高汉林那里,知道了来龙去脉。

    他们跟高汉林一样激动,又觉得东兴先生实在厉害。

    这时,那个把这个消息带来报社的记者问高汉林:“高主编,我们要不要刊登这个消息?”

    若是放在以前,高汉林是不会急着刊登这个消息的,只会连夜写一篇相关的文章,然后明天排版,后天刊登。

    一来他的报纸不怎么刊登国际上的新闻,二来明日的报纸,他们已经排好版面,要重新排版费时费力。

    但这次的这个消息,跟东兴先生的小说《梦游莫斯科》有关。

    高汉林很快决定:“我们改排版,在明日的头版头条,刊登这件事!”

    《上海日报》的员工忙活起来。

    《上海日报》的编辑已经知道这件事,但另一边,《新小说报》的编辑,对这个新闻一无所知。

    不过他们也很忙。

    云景先生的新小说《重生》,将在明日面世。

    《新小说报》的编辑对这部小说,爱不释手。

    “云景先生的小说,越来越好看了,这本书从开篇开始,就很好看!”

    “这开头,看得我热血沸腾!”

    “这报纸一定会畅销!”

    “云景先生真厉害,竟然又写了一个以前没出现过的题材!”

    ……

    在众多的夸赞声里,也有人提出异议:“你们不觉得这本书的女主角太过大胆吗?她一个女子,竟然想离婚。”

    其他人道:“云景先生笔下的女主角,哪个不大胆?”

    “如果这本书的主角是曹可欣,她除了离婚,应该还会让渣男破产,让渣男无家可归。”

    “若这本书的主角是金月季,她也肯定会离婚,然后带着儿女去读书。”

    那个提出异议的人听到这些回答,不敢再说什么,同时也开始犹豫自己的决定。

    他跟书里那个“渣男”一样,早早娶妻。

    他对妻子有许多不满,主要是他妻子不识字,以至于他说的话,他妻子常常听不懂。

    还有一点就是,他父母身体不好,需要他妻子照看,所以他妻子一直生活在老家,没有跟着他来上海,两人一年见不了几次。

    他原先也没有花花肠子,但最近认识了一个女子,忍不住生出感情……

    他也起了在上海另娶的念头,现在看了这书,不免心虚。

    此外,他跟妻子已经生育了两个儿子,他对妻子不满,对两个孩子却是极为喜爱的。

    原先他没多想,现在看到渣男后娶的妻子针对女主所生的儿女,对再娶一事,也就犹豫不决。

    这么想着,这人又开始翻看桑景云交给他们的,这部小说开头三万字的内容。

    云景先生的笔下的这个渣男,是真的很渣。

    他对妻子和儿女没有丝毫责任感,只顾自己在外面逍遥快活。

    上辈子女主和一双儿女会死,跟他有很大关系。

    女主重生后想要跟他离婚很正常。

    这个编辑叹了口气,继续往下看。

    云景先生在这本书里,写了很多跟现实有关的东西,比如养家的开销之类。

    书里的渣男收入颇丰,但要养两个妻子五个儿女,还是有点困难,毕竟养孩子不是给口吃的就可以了,是要送他们读书的,而在上海,好点的学校学费不便宜。

    这个编辑看到书里女主算账,跟着算了算自己两个儿子将来读书结婚要花的钱。

    算完,他大惊失色。

    他不是什么大老板,拿的薪水虽然不低,但一个月也就只有二十元。

    等他两个儿子大了,都要读中学,这钱怕是不太够。

    他想再娶,除非彻底不管现在的妻子儿子。

    但他又做不到这一点。

    罢了,还是不娶了!还有他的妻子……金月季一开始不识字,后来不还是学会了认字?这书里的女主,也一直在学习。

    他要不要把他妻子儿子接来上海?到时他儿子去学校读书,回来还能教一教他的妻子。

    至于他的父母……

    其实他跟妻子关系不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父母不许他妻子来上海,非要让他妻子在老家待着。

    以前他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但看多了云景的书,却觉得自己父母的做法不合适。

    他大哥在老家,他爹娘哪里还用他妻子照顾?

    他还是抽空,将他妻子接来上海吧!

    上海的教育更好,让孩子来上海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有出息。

    第198章 撞上了

    《新小说报》的编辑, 包括黄培成在内,都不知道俄国爆发了革命的事情。

    包括谭峥泓在内的很多人,也不知道这件事。

    桑景云倒是知道, 但她不清楚国内什么时候会将之报道出来。

    这时的信息传播太慢了。

    近来,桑景云每日在家写新书。

    新书《重生》, 她写得很顺手,毕竟这书好写。

    重生后踹渣男的书, 她上辈子看过不知道多少,自己还写过几本。

    至于民国背景……她身处民国, 对这个时代, 那可太熟悉了!

    时间进入公历十一月之后, 天气越来越冷。

    桑景云就提出吃火锅,或许也算不上火锅, 因为不是边煮边吃的。

    把鸡油放进锅里熬一会儿, 再放进去切块的鸡肉炒一下,然后加水炖汤, 并陆续加入油豆腐、豆芽、菌菇、土豆、粉丝等食材, 最后加容易熟的青菜, 做好后直接一大盆端上桌吃。

    热腾腾的鸡汤锅吃着特别过瘾,桑景英用鸡汤拌饭,光米饭就吃了两大碗,还吃了很多菜, 很多粉丝。

    他的饭量越来越大了, 约莫是家里伙食变好的缘故, 如今总算是长了肉,瞧着不像以前那么瘦。

    吃饱后,桑景英跟桑景云说起自己学校里的事情:“姐, 我们学校里的人,最近一直在讨论《曹可欣减肥记》,他们都快羡慕死曹可欣了!”

    他们这年纪的人特别能吃,其他人还不像他,每天早上就算吃不上肉,也有鸡蛋吃。

    他的同学往往在半上午的时候,就已经饿了。

    看到曹可欣这不吃那不吃,他们馋得眼睛都要绿了。

    要是他们遇到正在减肥的曹可欣,肯定会按着对方的肩膀使劲摇晃,然后呼喊:“那么好吃的东西,你不吃给我吃啊!”

    桑景雄也道:“是啊,曹可欣竟然不吃鸡皮,明明鸡皮才是最好吃的!”

    桑景云闻言笑了笑:“这可不一定,还是有很多人不爱吃鸡皮的,我就不喜欢。”

    她这身体的原主,就不喜欢吃鸡皮,不过烧鸡的鸡皮,她是爱吃的。

    不过在这个时代,不吃鸡皮的人真的很少。

    鸡皮的主要成分是脂肪,缺油水的人都爱吃,还有人将之称为“凤衣”。

    聊了聊刚完结的《曹可欣减肥记》,众人又说起明日会在报纸上连载的《重生》。

    这本书开篇写的宋文娘和侯秀杰的老家,参考的是桑家老家的环境,这样写起来更方便,将来宋文娘要做吃食,还可以找阿兰奶奶请教。

    阿兰奶奶是土生土长的嘉兴人,她做的家常菜,和上海这边的家常菜有一定区别。

    聊着聊着,桑学文突然道:“若真的能重生就好了!”

    他要是能重来一次,一定好好做人。

    桑景云闻言笑了笑,重生确实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即便在自己过去的岁月里没有什么遗憾,能重生到过去也是好事儿。

    带着记忆回到儿时,是能装一装神童的,多好!

    至于桑学文,他有那么多遗憾,肯定更想重生。

    因为白天已经将要写的小说全部写完,桑景云这日早早睡下。

    第二天一大早,她又早早起来。

    她下楼的时候,看到桑学文正在揉面,而阿兰和桑钱氏将昨天剩下的鸡油熬出来,放进去肉丝炒熟,再倒进去咸菜和豆腐干煸炒,做成馅料。

    面团包上馅料,稍稍用油煎一会儿就熟了,特别好吃。

    谭峥泓过来的时候,正好蹭到这一口。

    他吃了点,然后对桑景云说:“桑小姐,你的新书又一次开始连载,恭喜!”

    说着,他拿出一个小盒子给桑景云:“这是我送你的礼物。”

    “谢谢。”桑景云笑着接过盒子打开。

    盒子里面装着的,是一个翠绿翠绿的翡翠小佛,瞧着特别好看,价格应该不便宜。

    桑景云琢磨着,改日也送谭峥泓一个礼物。

    吃过早饭,家里人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纷纷离开。

    桑景云回了房间,简单锻炼过身体以后,开始写小说。

    若是以前,她在自己的新书开始刊登的日子,是无论如何,都要去外面走走,看看读者反应的。

    但现在,约莫是写的书太多,桑景云已经懒得出门。

    于是,她也就不知道,因为今日突然出现了一个大新闻的缘故,讨论她新书的人很少。

    老读者都买了报纸看新书,但他们没心情讨论这本书。

    毕竟俄国爆发革命了。

    “我这运气也太差了!刊登新书的日子,竟然撞上了这么一个大新闻!”黄培成有些气恼。

    桑景云对新书不在意,但他一大早就出门去了茶馆,想第一时间知道上海读者对云景新书的看法。

    结果说书先生刚念完云景的新书,还不等大家说一说各自看法,就有人呼喊起来:“俄国爆发革命了!”

    然后,那些人的注意力,就都被这件事给吸引了。

    “俄国爆发革命了?是《梦游莫斯科》里写的那个俄国?”

    “他们真的爆发革命了?”

    “是谁赢了?俄国会不会变成《梦游莫斯科》里写的样子?”

    ……

    然后就有人拿着《申报》,给人读上面的新闻,读完,又有人拿出《上海日报》,念上面的新闻外加点评。

    如此一来,大家就都知道,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

    “我的天,那以后俄国人,都要有好日子过了!”

    “太羡慕俄国人了。”

    “可惜我没有生在俄国。”

    “我可不想生在俄国!你们是不是忘了,你们都有点家底。”

    “你们怎么都说这个?我现在就只觉得东兴先生实在太厉害!”

    “是啊!人家还没革命呢,东兴先生就把革命的事情写出来了!”

    “我想再听一遍《梦游莫斯科》。”

    ……

    就这么说着说着,说书先生又开始念《梦游莫斯科》这本书了。

    黄培成等了很久,没看到有人讨论《重生》这本书,只能气鼓鼓地回自己的报社。

    《重生》是多好的小说啊!还是一个全新的题材,竟然没有人提起!

    黄培成在自己的报社里,骂了一通高汉林,觉得高汉林专门跟自己作对。

    《新小说报》的编辑无言以对。

    这么大一个新闻,跟高汉林有什么关系?

    而且这小说是云景写的,怎么看黄培成的样子,好像书是他写的一样?

    另一边,在学校读书的谭峥泓,也知道了这件事。

    当时他正在预习课文,教室里突然出现了骚动,有人喊起来:“俄国爆发革命了!”

    谭峥泓愣了愣,连忙凑过去看报纸,然后就看到了《申报》上的新闻。

    他知道东兴是桑景云,也知道《梦游莫斯科》这本书,是桑景云写的。

    没想到俄国的革命,就如书里写的那样,快速发生,快速成功。

    要知道,之前很多人都觉得,俄国那边的两股势力,要打上很久才能分出胜负。

    俄国内战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结束,太让人惊讶了!

    一时间,学校里的人都在讨论这件事。

    谭峥泓一直很用心地学习,但到了这个时候,他的心已经静不下来。

    他跟其他人一起讨论起来。

    他们正讨论着,就看到教授来了。

    谭峥泓有点怕教授,顿时心慌起来,结果教授看到他们在讨论俄国革命的事情,竟然跟他们一起讨论起来。

    “若是俄国将来如东兴先生小说里写的这样发展,一定会引起轰动,一定会有很多国家的民众效仿。”教授感叹。

    谭峥泓等人点头。

    不说别人,谭峥泓这会儿,就希望中国也能爆发一场这样的革命。

    谭家的利益会受损,但如果中国能因此强大起来,中国的百姓能因此过得好,他是愿意的!

    他觉得《梦游莫斯科》这本书里,普通人的生活也挺好,他愿意过那样的日子。

    一时间,上海很多地方都在讨论俄国的事情,当然也在讨论已经好久没有出现过的东兴。

    第199章 后续

    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 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就已经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在十月革命之后,他们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件事更加热衷。

    同时, 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开始关注工人阶级。

    不过, 由于消息传播慢,以及绝大多数民众不识字, 因此这一切都集中在诸如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那些农村老百姓,连俄国是什么都不知道。

    就连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普通民众对俄国, 也是不了解的。

    若非《上海日报》刊登了《梦游莫斯科》这本书, 若非这本书被封禁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他们根本不会知道俄国。

    现在俄国爆发革命, 他们就只想知道, 俄国那边会不会变成跟《梦游莫斯科》里写的一样。

    街头巷尾,人们讨论的, 都是《梦游莫斯科》这本书, 以及刊登了这本书的报纸的价格。

    最近又有人开始收购刊登了《梦游莫斯科》的报纸, 全套报纸的价格一度飙升到二十元。不过后来有许多手抄稿涌入市场,原版报纸的价格就被拉了下来。

    这些事情,一直待在家里的桑景云并不清楚,是谭峥泓告诉了她, 她才知晓。

    按照谭峥泓的说法, 他的同学中有很多人都花钱买了《梦游莫斯科》, 有的自己收藏,有的送给亲朋好友。

    之前,其实有很多人没有看过这本书, 但现如今,上海的知识分大多已经看过这本书。

    很多人都被书里描绘的世界所震惊。

    “桑小姐,你是不知道,他们现在每天聊的都是《梦游莫斯科》这本书!周末还有很多人去走访工厂。对了,你的另一本小说《穿成包身工》,他们也抢着看,因为他们想要了解工人的情况。” 谭峥泓眉飞色舞地跟桑景云说着。

    他读大学后,曾经向那些来自全国各地,没看过《新小说报》的同学宣传云景的小说。

    一些同学因为他的宣传去看了云景的小说,但也有同学一直不愿意看云景的小说。

    他们想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

    尤其是在看到某些同学因为看云景的小说熬夜,第二天上课没精神以后,他们更是不愿意去看。

    但在看了《梦游莫斯科》这本书之后,他们为了了解工人的现状,先去看了《穿成包身工》,看完,又忍不住把云景的其他小说也看了。

    一时间,学校里紧张的学习氛围都宽松了不少。

    谭峥泓说起这件事之后,还道:“桑小姐,我要趁着他们看小说的时候悄悄努力,下周考试考个好成绩!”

    “挺好的。” 桑景云笑着回应,她已经可以想象,考试结束后,谭峥泓的同学大骂谭峥泓 “叛徒” 的场景了。

    到时,这些人的心思应该也能回到学习上。

    说完学校里的事情,谭峥泓又提到《全球瘟疫》即将出版的事。

    这本书出版的事,高汉林早就开始筹备,现在《梦游莫斯科》火了,他也就顺势将出版计划公开。

    很多人都表示了期待。

    《梦游莫斯科》的出版书他们肯定买不到,但《全球瘟疫》这本书他们可以买!

    “我很喜欢这本书,等它出版,一定要多买几本。” 桑景云说道。

    谭峥泓闻言道:“桑小姐,你想要几本?我帮你去买,我要买的书比较多,到时还能争取个优惠价。”

    “你要买多少书?” 桑景云问,她知道谭峥泓买书总是一次买很多,但应该也就十来套吧?

    谭峥泓道:“我要买一百套。一部分送去南洋,一部分送给复兴女子学校,然后在孤儿院放几本……”

    桑景云有些好笑。

    给复兴女子学校送书挺好的,这本书里有很多医学知识,复兴女子学校的学生读一读有益处。

    但给孤儿院送……

    孤儿院小孩子很多,这书对他们来说,会不会有点恐怖?

    “嗯,这书可能会吓到孤儿院的孩子,到时就不给孩子们念了。等他们认字,能自己看书之后,再让他们自己去看这本书。” 谭峥泓说道。

    这样也行,桑景云道:“我想要十本。” 这书她打算给桑景雄五本,让桑景雄拿来送人,剩下的自己留着。

    桑景云要的书数量不少,但谭峥泓一句疑问都没有:“等我买了书,就给你送过来。”

    谭峥泓的同学很关注俄国局势,但上海的普通民众这会儿其实已经对俄国的事情不感兴趣了。

    毕竟俄国的革命并不影响他们的生活。

    此时的他们,对云景的新小说更感兴趣。

    “这个侯秀杰,就是个陈世美!”

    “他怎么就是陈世美了?他可没有去害自己的儿女,是他后娶的妻子太恶毒!”

    “你看看这一段,宋文娘觉得,侯秀杰真要在乎儿女,他后娶的妻子绝对不敢对他的儿女这般差。”

    “我还想说这宋文娘有问题呢!她一个女子,竟然想着要离婚!”

    “这书挺好看的,宋文娘也聪明。”

    “你就不怕你遇到这么个女人?”

    ……

    市井之中,男人们因为这本书争论起来。

    女子中学的女学生对这本书却无比喜爱。

    “这书太好看了!我一开始看哭了,同情宋文娘上辈子的遭遇,现在又心潮澎湃,宋文娘太果断了!”

    “我真的很喜欢宋文娘,若她是男子,一定比那个侯秀杰更有出息!”

    “确实,她上辈子借口去族学帮忙,硬是将字都认全了,还看了很多书…… 她令人敬佩!”

    “云景先生笔下的女子都自强自立,真好。”

    “这叫什么?按照曹可欣的说法,就是强者从不抱怨环境!”

    ……

    她们聊着聊着,还拿出自己摘抄的曹可欣的语录,然后将来自现代的曹可欣说的一些让她们振聋发聩的话默默诵读。

    曹可欣从头到脚,都不符合这个时代对女子的定义。

    但她活得潇洒,活得让人羡慕。

    她曾经生存的那个世界更是让人神往。

    也不知道这本书什么时候出版,她们想要买来看。

    当然,在上海,免不了有人觉得桑景云的这部小说应该被封禁,他们还认为女子主动离婚这样的事情绝不能被提倡。

    这帮人闹得挺厉害,一群老头甚至跑去找政府官员,希望他们能管管云景。

    政府的人把他们赶走了。

    他们就算要封禁小说,也是封禁《梦游莫斯科》那样的。

    云景一个小姑娘,写点情情爱爱的小说,他们也去封禁,那成什么样子了?

    至于女子主动离婚,那是书里的侯秀杰没本事,才招来这样的结果,换成他们,绝不会落入这样的境地。

    政府的人压根没把这些跳脚的人当回事,这些跳脚的人也就只能在报纸上骂骂人。

    然而他们这样的做法,跟以前一样,反而提升了桑景云小说的知名度。

    上海这边还算平静,但欧洲那边不一样。

    面对俄国的政权变更,欧洲人更加紧张。

    对欧洲的各个国家来说,俄国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国家,他们下意识地防备。

    也因此,应该这边安排了人密切监视某些社团。

    其中就包括保罗所在的社团。

    保罗这样曾经被抓捕过的人,更是他们重点关照的对象。

    此刻,就有人问起保罗的近况。

    负责监视保罗等人的年轻人开口:“先生,保罗和他的那些同伙这段时间每天都去中国劳工的营地,其他地方倒是没去,我怀疑他们在对那些中国劳工宣传什么!”

    “哦?他们没有去别的地方?没有组织活动?”

    “没有!先生,我们要不要把他们都抓起来?”

    那个长官开口:“不用,如果他们只是去找那些中国劳工说话,那就不用管他们。”

    这些人之前向附近工厂的工人演讲,弄得那些工人都不好好干活了,非常麻烦!

    现在他们去找中国劳工演讲,那就没事了。

    那些中国劳工是不敢不干活的,真要有人偷懒,他们拿枪崩掉几个,其他人也就安分了。

    至于往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这些人将来是要回中国的,他们听了保罗等人胡言乱语想要闹事,大概率也是回了中国以后再闹。

    那跟他们没关系,毕竟中国离他们很远。

    而且中国那么穷,再闹也不会有什么大动静。

    “先生,那还需要继续监视他们吗?”

    “需要,你要盯着他们,别让他们组织活动!”

    年轻人答应下来。

    这两人都以为,保罗等人去找中国劳工是为了向中国劳工宣传马克思主义。

    他们觉得这些人是白费工夫,一群底层劳力,是弄不懂哲学的。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保罗等人在中国劳工的营地做的事情,并非向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他们最近一直在翻译小说。

    桑景云写的《梦游莫斯科》是一部小说,主角又只是一个农民,所以书里理论性的东西很少。

    毕竟桑景云不会写。

    而现在,保罗等人在将这部小说尽善尽美翻译好的同时,还在里面增加了一些理论性的内容。

    情节还是那个情节,但多了一些内容。

    第200章 出门

    洪永祥陪着保罗翻译《梦游莫斯科》, 顺便学习英文。

    他的英文是跟着劳工离开上海之后才开始学的,学习时间并不长。

    但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在学不会就没法跟英国人交流的情况下, 他学得非常快。

    这几天,他的学习进度更是惊人。

    彼得来找洪永祥的时候, 洪永祥正在做饭。

    最近上面给中国劳工安排的工作较多,洪永祥等人便包揽了做饭的活儿, 让劳工们可以多些休息时间。

    “亲爱的洪!” 彼得朝着洪永祥挥手,随即来到洪永祥身边, 看洪永祥做的是什么吃的。

    锅里煮的是菜汤, 看着就没什么食欲, 彼得撇了撇嘴,接着发现洪永祥的左胳膊上, 用橡皮筋固定着一张旧报纸, 上面做了一些标记,空白处还写了一些单词。

    “你胳膊上的, 是什么东西?” 彼得问道。

    洪永祥回答:“这是别人送我的旧报纸, 我用它来学英文。”

    “原来如此, 你真努力。” 彼得说道。

    洪永祥跟彼得聊了几句,才得知彼得这次前来,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嘉奖。

    中国劳工的干活速度,远超东亚其他国家送来的劳工。

    洪永祥在心里暗自叹气。

    他其实并不想要这样的嘉奖, 这些劳工千里迢迢从国内来到欧洲做苦力, 然后干得很好, 这样的事情在他看来,实在没什么值得嘉奖的。

    但他们又需要这样的嘉奖。

    他们是代表自己的国家来参战的,只有他们好好表现, 战争胜利后,他们的国家才有机会收回山东。

    两人正说着话,保罗从洪永祥的房子里走了出来。

    彼得看到保罗,有些惊讶,他认识保罗,便问洪永祥:“他怎么在这儿?”

    洪永祥说:“他想向我宣传一种思想,但你知道的,我的英文不太好,所以现在他在教我英文。”

    彼得听后,表情有些复杂。

    他有点同情保罗,又有点敬佩保罗的精神。

    为了能向一群不懂英文的人宣传他们的思想,先教对方英文,这得有多大的毅力!

    牛,实在是太牛了。

    保罗看到彼得,心里有些发虚,但在听到洪永祥的话之后,又理直气壮起来。

    对,他在教洪永祥等人英文,绝对没干别的事情!

    彼得并没有把保罗等人放在心上,他跟洪永祥聊了聊《一个士兵》这本书,然后就离开了。

    保罗之前并未看过《一个士兵》这本书,现在听彼得提起,便好奇地询问起来。

    洪永祥就把自己不久前购买的一套英文版的《一个士兵》给了保罗。

    这是桑小姐写的小说,有机会的话,他肯定要帮忙宣传。

    这么想着,洪永祥叮嘱道:“这本书是我借给你的,等你看完了,一定要还给我。你知道的,我没钱买新书。”

    “你放心,我会还你的。” 保罗说道,拿着洪永祥给的英文书,便回了家。

    保罗这段时间,心思一直放在翻译《梦游莫斯科》这本书上,对看小说没什么兴趣。

    回家后,他只打算随便翻翻洪永祥给他的小说。

    可这一翻,他就被吸引住了,一晚上没睡,还萌生了学中文、去中国看看的想法。

    等翻译好《梦游莫斯科》这本书,他就找志同道合的人,帮忙将其印出来。

    之后,他可以带着其中的一部分,前往俄国。

    等他在俄国进修完毕,就可以去中国看看了!

    欧洲的这些事情,桑景云并不知晓。

    这会儿,她正在吃晚饭。

    前些天,在她的提议下做过大锅炖菜之后,桑学文就喜欢上了做这种炖菜,毕竟方便简单吃着还热乎。

    今天晚上,他们家吃的,就又是炖菜。

    上回是用鸡来炖汤,这次用的是猪骨头。猪的肋条骨价格贵,所以他们家用的是猪的颈椎骨和扇骨。

    肉虽不多,但因为汤里有油水,里面的蔬菜很好吃,桑学文还特地做了一些蛋饺放进去,每个人都能吃上两个。

    以往,他们家吃晚饭时,人总是很齐,不过今天少了一个人 —— 陆盈今天住在学校里,没有回来。

    进入冬季后,复兴女子学校需要给学生准备冬季校服。

    之前的校服,是学生们自己做的,但现在学生们进入紧张的学习阶段,再让她们自己做校服就不合适了。

    请专门的裁缝来做,价格又太贵。

    最后,乔平安从别处买来棉花,然后请了一些会做衣服的农村妇女帮忙制作。

    这些女子手艺一般,需要有人在旁边指导,布料也需要有人帮忙裁剪,而这份工作,乔平安交给了陆盈。

    陆盈希望能快点把衣服做完,就住在了学校里。

    桑学文对此有些不习惯,吃饭的时候几次提到陆盈,担心陆盈在学校吃不好、睡不好。

    “爹,学校里挺好的。” 桑景云笑着说道。

    桑学文低下头,不再说话。

    这时,桑景雄却开始向大家炫耀他的新钢笔。

    桑景云问他:“你这笔是从哪儿来的?”

    桑景雄一脸得意:“我卖了报纸换来的!”

    《梦游莫斯科》这本书是桑景雄誊抄的,所以,这书刊登出来之后,桑景云送了桑景雄一份报纸。

    这份报纸桑景雄之前一直收藏着,但不久前,他以十八元的高价把它卖了出去。

    桑景雄还说:“可惜我没时间抄,不然还能多赚几块钱。”

    为了能考出好成绩,桑景雄学习格外努力,也就没时间抄书卖钱了。

    听弟弟这么说,桑景英道:“我也没时间抄书,不过我的同学里,有在抄这本书卖的。”

    他的那些同学都没什么钱,他们是花钱租了手抄本回来,然后一起抄,抄完再卖出去,以此赚钱。

    如此一来,他们赚的也就不多。

    他编写的《大头菜流浪记》不仅被拍成电影,还被做成连环画出售,不用赚这份辛苦钱,比他的同学幸福了太多。

    他们家如今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明天是星期天,桑景英、桑景雄和桑景丽都不用上学,桑景云就打算带他们去复兴女子学校看看。

    桑景英等人还没去过这所学校,这次可以去参观一下,顺便看看陆盈,给陆盈带点吃的。

    “我能去吗?” 桑学文突然问道。

    桑景云点点头:“当然可以。”

    桑学文听后,笑了起来,整个人放松许多,桑钱氏和阿兰听了,也想去看看。

    桑景云都同意了,干脆全家一起去。

    明天恰好是《穿成包身工》出版的日子,到时候,他们还可以去看看这本书的销售情况。

    想到这里,桑景云觉得自己最近的兴奋阈值越来越高了。

    以前她连自己编写的连环画出版,都觉得兴奋不已,但现在,她的小说出版,她都已经很平静了。

    说起来,《重生》已经连载有一段时间了,也不知道读者喜不喜欢。